[美女] 汉服形制    41 P

[复制链接] 非VIP只能查看10张图片
查看6844 | 回复18 | 2016-7-10 02:01:45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公服是古代官员官服的一种,从北魏北齐至明朝的品官在公事、常朝、谒见、婚礼时所穿的一种汉服,服色有紫、朱、绿、青四等,圆领、右衽,用丝绸制作。宫廷乐舞中舞生也会穿着公服,颜色等差则不明显。

唐太宗贞观四年定三品以上紫色,四品深绯,五品浅绯,六品深绿,七品浅绿,八品深青,九品浅青,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黄色。

一至五品官公服,以单衣、白裙襦、革带、假带、方心、纷、鞶佩和乌皮履等组成;六品以下,则不用纷、鞶是“从省”,和朝服相比,也无非是省去了蔽膝、佩绶佩剑等物。

公服的用途

①用于早晚朝奏事、侍班、谢恩、见辞等,以后改为常朝时穿便服,只在初一、十五朝参时穿公服。

②用于婚礼婚服,唐宋制度,庶人以绛公服婚。女方以礼衣或连裳嫁。中日韩都延续了唐宋传统。

gongfu01.jpg


我爱古装网
admin | 2016-7-10 02:02:31 | 显示全部楼层

儒服是中国古代儒士所穿的服饰,峨冠博带,风度翩翩。

①《说文解字》中对“儒”的解释是:“儒,柔也,术士之称。”讲儒家或者儒学,是阴阳灾异的一派人;
②墨子指儒“富人有丧,乃大喜曰:‘此衣食之端也!’”指操办红白喜丧事的人;
③历史学家冯友兰说:“儒家与儒两名,并不是同一的意义,儒指以教书和相礼等为职业之一种人。
④儒家指先秦诸子中的一个学派。儒为儒家所自出,儒家之人或亦仍操儒之职业,但两者不是一回事。”而儒服大多指凡这几类人的独特服装。

rufu01.jpg


我爱古装网
admin | 2016-7-10 02:03:17 | 显示全部楼层
飞鱼服

飞鱼服是明代锦衣卫的官服,明代国家织造局,由云锦中的妆花罗、妆花纱、妆花绢制成,专织一种飞鱼形衣料,系作不成形龙样,有一定品级才许穿着,佩绣春刀,除此之外只有蒙皇帝恩赐,才能穿,是明代仅次于蟒服的一种赐服

feiyufu02.jpg

如正德十三年曾赐一品官斗牛,二品官飞鱼服色。据《明史》记载,飞鱼服在弘治年间时一般官民都不准穿着。即使公、侯、伯等违例奏请,也要”治以重罪”。后来明朝规定,二品大臣才可以穿着飞鱼服。景泰、正德年以后,在品官制服之外赏赐飞鱼服、斗牛服麒麟服。斗牛服等级次于飞鱼服。

feiyufu01.jpg
文物出土的飞鱼服

无论是麒麟服还是飞鱼服,都是明代的官服,只是因为颜色、花纹、品级不同,而冠以不同的身份,其服装形制都是一样的。

一品斗牛,二品飞鱼,三品蟒,四、五品麒麟,六、七品虎、彪。它们的主要区别是飞鱼有鱼鳍,斗牛有牛角,麒麟有牛蹄。

蟒服:皇帝赐予有功文武大臣及属国国王,部落首领的赐服。以衣身饰蟒纹而称为蟒服或蟒袍、蟒衣。

斗牛服:本不在品官服制度之内,而是明朝内使监宦官、宰辅蒙恩特赏的赐服。获得这类赐服被认为是极大的荣宠。斗牛服是次于蟒服、飞鱼服的一种隆重服饰。

麒麟服:为官吏的朝服。其服装所绣纹样,除胸前、后背两组之外,还分布在肩袖的上端及腰下(一横条)。另在左右肋下,各缝一条本色制成的宽边,当时称“摆”。

mangfu01.jpg
蟒服

qilinfu01.jpg
麒麟服

douniufu01.jpg
斗牛服



我爱古装网
admin | 2016-7-10 02:03:56 | 显示全部楼层

贴里,又名帖里、贴裹,类似深衣,即上衣下裳,是明朝出现的一种腋下系带的袍,通常穿在圆领、褡护之下。

lishitieli01.jpg
李氏朝鲜的军服

贴里不但是明代内官常用款式,也为外廷官员常用(上至飞鱼服、下至军服)。据记载,李氏朝鲜的军服就是贴里演变而成的。

另外,在明代的士庶群体中,贴里也广泛作为常服。明代士人通常将贴里穿在袍内或褡护之下,贴里的褶子能使袍身宽大的下摆略向外张,显得端庄稳重。贴里根据其形制还可分为大褶顺褶旋褶等。

还有一种三襕贴里,明代钦赏显贵内臣的一种服饰之名。明代刘若愚 《酌中志·内臣佩服纪略》:“自逆 贤 ( 魏忠贤 )擅政,改蟒贴里,膝襴之下,又加一襴,名曰三襴贴里,最贵近者方蒙钦赏服之。”

贴里的形制与曳撒(或称一散)相近,都是上下分作两截,但曳撒只是前襟分裁而后身不断,贴里则前后襟均分裁,腰部以下做褶,大褶之上有细密小褶,无马面,衣身两侧不开衩,亦无摆。贴里上也缀补子或饰云肩、通袖襕、膝襕纹样。

tieli001.jpg
文物出土的贴里


我爱古装网
admin | 2016-7-10 02:04:41 | 显示全部楼层

深衣是直筒式的长衫,把衣、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,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,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,雍容典雅。现代人文学者建议将深衣作为中华地区汉族的服装来推广,作为汉族文化的代表。

深衣男女均可穿着,广义者如流行于先秦至汉代的绕襟袍又称曲裾深衣,直裾袍又称直裾深衣,王后六服,后妃、贵族妇女礼服,翟衣、鞠衣、花钗礼衣、钿钗礼衣等。狭义者专指宋代至明代参照古籍记载描述而设计的深衣,作为百官、士人及布衣百姓的常礼服、祭服而在清代剃发易服之前广为流传。

sushi.jpg
穿深衣的苏轼

深衣需要忌讳的地方

《礼记·深衣》中明确记载了因家庭状况不同,制作深衣时所选择的缘边用料不同。
具父母,大父母,衣纯以缋。(如果父母,祖父母都健在,以花纹布料为衣缘。)
具父母,衣纯以青(如果父母健在,以青色布料为衣缘。注:古人青色类似现在的黑色,但略微发绿)
如孤子,衣纯以素。(如果是孤儿,以素色为衣缘。郑玄注:三十不称孤。)

shenyi01.jpg


我爱古装网
admin | 2016-7-10 02:05:08 | 显示全部楼层

裋褐[shù hè],又称短褐短打竖褐。这里的“短”不是长短的意思。“短”“竖”“ 裋”三字同音,都读作“shù”。

“短”通“ 裋”,“竖”是竖裁的意思,就是通裁的上衣。
“竖”也有童仆之意,因此“竖褐”也称童仆之服。
“褐”:麻料、兽毛编织物。所以,短褐的原意是用粗麻或兽毛编织的粗布上衣。

短褐亦引申为贫苦人、仆役的劳作装、便服(包括了上衣下裤)。或指地位卑下的人。到清末,短褐在小说、戏曲中称短打。短褐上衣长度一般在臀部和膝盖上下。

现在很多汉服同袍将短衣(短衫、短袄)叫做裋褐,其实是很不对的叫法,短打为清叫法,指短衣,并非裋褐,与汉服无关。


shuhe001.jpg


我爱古装网
admin | 2016-7-10 02:05:34 | 显示全部楼层

半臂又称半袖,是从魏晋以来上襦发展而出的一种无领(或翻领)、对襟(或套头)短外衣,它的特征是袖长及肘,身长及腰。

在中国隋唐时期,半臂有对襟、套头、翻领或无领式样,袖长齐肘,身长及腰,以小带子当胸结住。因领口宽大,穿时袒露上胸,多穿在衫襦之外。

半臂盛行于隋代宫廷内,先为宫中内官、女史所服,唐代传至民间,历久不衰。

半臂的款式

交领带领半臂

banbi01.jpg

交领无领半臂

banbi02.jpg

对襟有领半臂

banbi03.jpg

banbi04.jpg

对襟无领半臂

banbi05.jpg

圆领无领套头半臂

banbi06.jpg

banbi07.jpg


我爱古装网
admin | 2016-7-10 02:06:26 | 显示全部楼层

中衣,是汉服的衬衣,起搭配和衬托作用。 又称里衣中襌中单襌衣,是穿汉服必备的基本衣物,穿礼服、圆领衫时里面一定要加中衣。

中衣的面料一般是纯棉、棉麻、雪纺、单色缎。同时,中衣在色彩上的搭配也有讲究的,基本为白色,酷一点可选用黑色。男孩在穿圆领衫时,最好还是穿白色的中衣。女孩子搭配襦裙可选择有色面料(如翠绿色、嫩黄色、桃红色、紫灰色等等);礼服则用可选用大红色。

zhongyi002.jpg

中衣的分类

窄袖中衣

特点:窄袖,交领,白色居多,搭配常服。

zaixiuzhongyi01.jpg

广袖中衣

特点:广袖,交领,白色居多,搭配礼服。

guangxiuzhongyi01.jpg

中裤

zhongku01.jpg

④中裙

zhongqun01.jpg

穿中衣需要注意以下几点:
1.汉服的正式着装=内衣+中衣+外衣。
2.中衣可以作为居家服和睡衣,但是不能外穿。
3.中衣大多数是白色,也可用其他淡色。


我爱古装网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热门排行